都是Teahome自家茶園哦.........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回teahome茶園

連續動作

採茶機 採過去 對照一下 採回來

連續動作...

中剪枝

 

很多人說,「不好的茶都是用機採的」,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....

很多人說,「好的茶都是 一心二葉的」,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....

 

要比較採茶、先來看一下原理及近狀

 

先來看一下大家【可能】比較了解的手採茶

這是Teahome茶園乳芽茶的採收(茶樹三年來第一次的採收)

這一班約35人~~種植面積約四分地、分成二區、這一邊約九人、其餘的在另一邊

 

這是早上九點三十分、已經快採收完了~~

仔細看人的影子、大陽約30度到45度之間可以知道其實時間還很早~

 

~~再來~~

二雙不同的手、一個是外國籍的手、一個是阿嬤級的手

一樣都是雙手操作動作乾淨俐落

 

嘿嘿~~~握手嗎???哦No!!No!! No!! 

這是舊式刮鬍刀片~~大片且是雙面刃的~~就是電影中出現的那種可以藏在嘴中的那種刀片

一折成二半、拿來掛在雙手的食指上、用來採茶

衛生筷子剖對半時、也可應聲而斷哦

可想而知、此刀的鋒利~~

 

什麼時候開始掛的刀片、不得而知~~

一天幾千幾萬的芽、要用手指及指甲來折斷..沒有刀片、那多痛丫~~

 

 

再來看一下機採茶

 

 

1.採茶機~~要了解機採必需了解其採收的原理

要了解機採必需了解原理,

這是屬於雙人式的採茶機,當然也有單人的手動式與機械兩種,不過以雙人機械式最為穩定。

圖中可以明顯看到鋸齒形的金屬刀片,共分二片,上下方向相反,

起動時就是很多的小剪刀, 將冒出頭的嫩芽一一剪下。 

而綠色的風管共十二支,負責就是將剪下之「茶菁」吹入袋內。再集中送往製茶廠。

Top↑ 

 2.採過去......

 採機需來回各一次,才會採收的乾淨。這是第一次,所以留下右半邊的新芽,

左半邊留下來的是一截新芽。(大約一吋,每次的採收都會保留一吋左右避免採摘到老茶)

大約三季左右要把這此留下來的全修掉(中剪枝),不然就越來越高,越來越高...........

Top↑ 

 

3.對照一下....

這個可以很清楚的看見, 左半邊已全剪完,顏色比較深,是屬於「老葉」,

當然還有一小段的新芽保留著,就是怕剪到老葉,只好每次都留一點 。

不然老葉是的顏色是較近深綠色的。

而右半邊的比較翠綠的是屬於新芽

Top↑ 

 4.採回來.....

機採的高度,這個最明顯了,採收的高度大約是一心三葉左右,

而下季的新芽就再次的從老葉之中長出來,一直的週而復始。

 所以有人說,「機採比較不好」是因為「有老葉」這個是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。

Top↑ 

5.整個生長過程就是這樣....嫩===>中芽===>成熟===>採收囉

7.經過幾季之後、做的中剪枝~~~(您看樹下的樹葉、哇好厚的一層~~化做春泥更護【茶】...)

 每次的採收都會保留一吋左右避免採摘到老

大約三季左右要把這此留下來的全修掉,不然就越來越高,越來越高...........

經過此次的修剪之後、可以再撐一年~~~如此的周而複始~~~中剪幾次之後、需要做大剪枝......

 

 

Top↑ 

 

 

 

 

很多人說,「不好的茶都是用機採的」,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....

很多人說,「好的茶都是 一心二葉的」,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....

  

手採茶不見得就是高山茶,您覺得海拔200m手採的茶算不算高山茶呢......

您又知道而大部份的的機採茶海拔平均是在400m嗎.........

 

 

有一陣子「機採的茶」真的不好喝

是因為機採技術剛從日本引進時,茶農一下子從「手採茶」轉製「機採茶」這沒什麼差別

最重要的一環是、剛開始機採時,茶園那有這麼漂亮整齊!!!

所以剪起來,高、高、低、低、有一心六七葉,有一心一葉的,任多厲害的師父,都沒辦法做出好茶的。經過一次一次機採,後來型固定了,品質穩定了。 就在正式的【比賽茶】裡打敗所有手採茶,榮獲「特等獎」的殊榮。大家才全面重視機採茶。

 

現在

如果同一茶區、茶樹有整型過、師父水準差不多、

而一組用手採、一組用機採、我想手採茶一定輸的很慘~~~

 

很多人會說那有可能......那是因為您喝到的是不同地區的茶............

就跟不能要「白人」跟「黑人」在晚上比賽玩躲貓貓一樣的道理、因為先天的條件不一樣.......

 

 

為什麼手採茶會輸呢....因為

 

茶要做得好,需有先天的「氣候」「土壤」「管理」還要有後天的「採摘時間」「氣候」「製造技術」「烘焙技術」。而先天有些固定,所以我們不討論,後天的後三項是「人」的因素,很難說所以這個也不討論。

 

teahome想說的是後天的「採摘時間」

 

在製茶過程中有一個名詞叫「二午菜」或「日午菜」(大約是午時11~15時左右的茶),這是製茶的「黃金時間」就植物生理來說,這時是最佳的製茶時機,做起來的茶最香、也最好喝。每個製茶師父都想這段時間將茶菁拿到廠裡。

 

機採的優勢就是一個小時可以採收一分地左右,茶菁量約800~1200斤,一天茶廠的量,可以在黃金時間內,結束,用最好的原料,達到品質劃一的地步。

 

而手採的話,一個非常厲害的工人,一小時最多只能採收八斤左右

要採到足夠的量就需很多的人,而且工作量不能太少,發太少的工資,不然下次會請不到工人,

所以時間常常長達八小時,會造成有露水茶、中午茶、傍晚茶,品質不一的情況。

所以手採茶、是輸定了~~~~~~

 

再來

比較之一下二者的採收速度比、大約就是1:100=機採1小時:人工採收100小時

這只是工作量的比較...... 

 

成本比較

 

又換做成工資呢...機採工資目前是一小時1000元,平均下來約一斤/一元,一斤的茶乾約需五斤的茶菁量。

在機採地區的廠資(完成一斤茶葉的費用)一斤工資約120元,再加上採收成本所以是125元

 

而手採呢茶菁一斤的工資約是25元。廠資(工資)為300元,再加上5斤*25元=125元/斤的採收成本,就是425元。

單是工資最少就差了300元。

也就是說同一地區的茶、機採、手採、價差最少就是300元

 

再來....枝梗處理的成本問題

茶製好之後,有許多的「茶枝」,而這些茶枝處理又是一大問題,

有些茶天生「軟骨」,做好之後茶枝全包起來,看不到,如「高山金萱」。

而烏龍大部份的茶枝問題都很頭痛

 

手採處理「枝梗」的方式,不是不處理,就是「請人撿枝」

撿枝工錢加上失去茶枝的重量,這些都需加在成本裡面呢,誰叫大家都喜歡看漂亮乾淨的茶乾呢.......

 

機採的處理方式,就簡單多了,有一種「電腦色彩選別機」

會將較輕(機採時受傷的葉片,不完整的葉片)、

較淺顏色的(枝梗通常顏色會較淺)

老葉」(顏色較黃)等直接篩選出來。

而這也是目前機採的標準動作之一。所以機採茶看起來,很乾淨,沒有什麼枝梗的。

 

也有人說,機採茶葉片比較不完整,這teahome相信,手採茶比較容易一心二、三葉連著,而機採茶,大部份是一葉一葉的,沒錯,茶除了喝之外,還有「賞」,不過這後者是否這麼重要,就見人見智了。

其實這也關系著廠製的團揉過程~~看一下機採炒菁後未團揉之前的照片吧(如最下面的附註)

也就是說、如果機採茶拿給高山師父團揉的話、那將讓您分不清是機採或是手採的~~~~

 

又為什麼手採茶有市場呢.....因為有很多人迷信「手採茶」,很多人口中說「不喝機採的茶」,這就很奇怪了,佔台灣茶產量六成多的機採茶都跑到那邊去了,每十斤茶裡有六斤是機採的呢.....

 

您用的是高山茶的價格買到的就一定是100%的高山茶嗎????

商人說這是高山的,就一定是「手採的高山茶」嗎???

 

附註:

機採茶的揉茶過程~~

早上10:30繼續團揉中~~(您看得出這是機採茶嗎????跟手採茶有何不同???)

此種幼嫩程度的茶葉、有經驗的人、就知道這是最適合的、

因為

可以看到芽已開~~此時的茶如果提早三天保留芯芽、則帶苦

再則、因發酵度的關係、其芽也會全部的發酵

致後來的炒菁、及團揉也是留不住的因此如果保留芯芽、是無法做此程度的發酵的

此為茶乾(已經電腦檢枝廠處理過的)

Top↑ 

 

 

 

回上一頁

 

 

 

Teahome茶坊
保留所有圖文權利

(C) teahome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