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知此知彼,為了擴大視野。
第一次的海外茶區參訪、2005年我們來到了越南,回國之後馬上轉型改種有機茶。
2018我們再次回到這裡,看一下對手的現況如何~~
有格子的相片就是二次的比對分析
沒加注、沒比對的都是舊的2005年的。
一、越南的第一印象
胡志明市(西貢)人好多、交通亂的誇張
這樣的圓環您會走嗎??
2005年的越南 | 2018年的越南(規定要載安全帽) |
幾噸建築用的角鐵就放在三輪車上、就在人潮中
就這種印象讓心情好沈開始了幾天的行程。
二、紅茶/都是2005年的相片,2018沒排紅茶行程
馬路上隨時可行,載紅茶的小車子
四處可見的小型紅茶加工廠,及直接散放地上的紅茶
最大的國營紅茶工廠
紅茶的前置集中區,都是手採的哦...很漂亮的手採茶菁、還是直接的堆在地上
一貫作業區、進料、切碎、蒸菁、乾燥等(既然要切碎了、幹嘛還用手採???)
烏龍茶一直有人問、第一泡要不要倒掉.....
我想這樣的紅茶制程應該比烏龍茶更應該倒掉第一泡的。
越南最大宗為紅茶,其次為烏龍茶
而烏龍茶中最大宗為青心烏龍、再來是金萱。
三、烏龍茶
要看就看最好的我們來到海拔約1500公尺的大勒茶區(大叻茶區)
40分鐘山路的四驅車、坐的屁股好痛....嗯、快到了~~老板第四次如此說
|
|
2005年/一望無際的茶園 |
2018/一望無際的茶園 |
2018/滿坑滿谷的茶園 |
2018 |
2018註:真的好可惜,樹都不見了........路邊枯黃的雜草透漏著一點點的答案.......對、就是方便管理。 在茶園邊的樹會有落葉、會有阻擋日照生長不均、還有樹根搶肥的問題.... 但少了「樹」來調節微氣候,包括水分的涵養、濕度的保持、阻擋風速..等等的都會讓茶的品質受到影響。 |
2005茶園中附設的堆肥場 |
2018化學肥料 |
2018 右圖,地上灰白色的是施用沒幾天未溶的化學肥料,這樣用量約是台灣用量的3-5倍多 ,時間也太近採收了。 肥料的撒佈接近採收期,雖然葉底可能會比較「鮮綠」、但在口感上也容易有鹹鹹的肥料味. 比較可怕是、因為時間太短致化學肥料未經消化轉換,其硝酸鹽的含量應該很高、這個都不在農藥的檢驗之列。 |
|
(2018一般廠)手工採完,再用機器採無嫩芽的第二段來做飲料茶,順便修整茶樹。
2018機採正常含芽茶菁 |
2018這是機採含芽茶菁
2018機採茶乾-飲料用 |
2018 在越南看到機採茶,有點嚇一跳........因為手採茶已經夠便宜了,機採茶要賣什麼價位?? 這個在早期都是直接修剪到地上當肥料的、而現在這個可以做成「飲料茶」,廠商說加減賺...
那些常態的機採茶,因為大陸型氣候及超大量的生產與製造 其滋味香氣上,少了台灣茶的清、甘及發酵的花果香。 |
不怕陣雨,有透明採光罩的萎凋場 |
室內萎凋的自動式層架 |
雨季必備熱風萎凋機 |
每個工廠都有的、機器撿枝、去除粗枝及黃片... |
2018 越南屬大陸型氣候大分雨季跟乾季,三月份開始做金萱、此時是乾季濕度只有2-40%,感覺很舒服 但茶葉的話、乾燥並不利於發酵、所以茶都偏綠的微發酵。 每個工廠的設備都很齊全........ 越南當地跟台灣一樣都有缺工的問題 如果要求工人採短一點,採漂亮一點,那工人就不來了,所以只能再靠機器來除粗枝跟黃片 ,讓外觀比較好看。 2018總結~ 除草劑及化學肥料的濫用、降成本的量化及將就,缺工的妥協加上同業的競爭.... 哈、相對於2005看完的緊張感,2018感覺台灣茶業的壓力應該會輕鬆很多.... |
茶園附設苗圃中的越南姑娘/
2005年
傳統的農耕法 /2005年
台灣廠長 /2005年
與台灣廠長討論研究,並沖泡價格直逼台灣高山茶的越南烏龍 /2005年
2005看完茶區、真令人緊張~~
緊張台茶的未來在那裡???
傳統的農耕、大面積集体農場式的耕作模式
都不是台灣可行的方向。
目前台灣烏龍茶是比越南茶好喝很多
在注重口味的小市場上是沒問題的
可是國際市場上呢,對茶不是很懂的外國人身上、價格、量化是一個大隱憂
這讓我們在有機茶的方向、更加的堅定。
也更專精於傳統式的台灣烏龍茶。
讓優勢更加的優勢,
走出不同的一條路來。
(C) Teahome All Rights Reserved